改出居民新生活 造就城市高颜值 城关区纵深推进60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近10万户居民
“以前楼道墙面脏兮兮黑乎乎,现在墙面刷得亮堂堂,心里都敞亮了。”在城关区红西村社区天益小区,居民张星芳站在刚翻新的楼道里,向记者介绍改造前后的变化。记者获悉,今年以来,城关区以打造“魅力精致新城关”为目标,启动60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,惠及近10万户居民。
高位统筹织密责任网
记者在雁南街道采访时了解到,该街道建立领导包抓+全程督办机制,旨在让问题解决在一线。街道班子成员每周下沉工地,针对管道改造、停车位规划等争议,召开3场现场协调会,化解10余件矛盾。目前,辖区17个小区张贴施工告知书,8个小区已进场施工。
张掖路街道党工委书记、办事处主任带领班子成员、社区书记深入楼院单元,实地查看老旧小区情况,区房保中心牵头组织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、设计院工作人员协同联动,为政策衔接、资源调配提供现场支持与指导。
为让改造项目落地见效,城关区构建起1个综合协调办公室+5个专责组+24个街道级指挥部的协同格局,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楼栋、每一项工序。
民生为本破解痛点
“凌晨施工的噪音没了,晚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。”家住城关区某改造小区的李大爷说。针对居民反映的施工扰民问题,城关区立行立改,严格限定作业时间,加装隔音挡板,推广液压钳等低噪设备,开通24小时监督热线,确保30分钟内现场处置。
改造不仅要解烦忧,更要顾周全。在红西村社区天益小区,施工队提前与楼院长逐层勘察,针对高龄老人居住楼层优化施工时间;黄河沿社区则聚焦34个老旧楼院的水管难题,在希望小区、静宁路320-360号等7个楼院启动管网改造,重新布局上水管网、新建钢筋砼化粪池。
此外,城关区还推出一系列便民举措:保温层改造优先覆盖政府兜底小区,施工区域当日清运垃圾、材料分区码放;协调周边商场提供临时车位,设置照明防滑人行通道;为就医老人提供无障碍通行协助服务。
业主群里,管网改造需挪车等涉及改造项目的各类通知,得到居民们的一致配合。
连片更新绘就品质图
“改造不是‘头痛医头’,要让小区跟上城市发展步伐。”城关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区坚持连片改造、多网合一,将计划改造的小区打包纳入城市更新总体规划,同步解决供水、排水、暖气等基础设施短板。
在广电小区等示范项目现场,老旧厂区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巧妙融合,打造出一小区一特色的样板。同时,数字技术为改造注入新活力:智慧平台实时监测施工质量,无人机巡查辅助管理,绿色建材使用率大幅提升,智能照明等低碳技术加速落地,让老旧小区既有颜值,更有活力。
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,不少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。“我每天都来工地附近转一转,看看墙面刷得平不平。”在某改造小区,居民王阿姨多了个质量监督员的新身份。城关区邀请居民参与质量监督,同时建立企业“黑名单”,对施工质量问题终身追责。
改造过程中,区级新媒体平台实时推送改造进展,收集居民意见;社区通过线上+线下渠道问计于民,红西村社区就通过这种方式动态调整施工方案,实现改造前问需于民、改造中问计于民、改造后问效于民,使得越来越多居民主动配合施工、参与监督,共同为家园焕新出力。
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娜 通讯员 郝晋娴
评论